2月到9月开通寻宝热线
记者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杨新华,杨局长向记者介绍,去年12月18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标准规范(征求意见稿)》。在此次会议中,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南京市被定为普查首批试点城市。
杨新华介绍,从今年2月到9月,南京市将按照新标准进行试点普查,并在10月总结上报省文物局。届时南京市将联合各个部门成立普查工作组,在每个街道和居委会都配备普查员。
“到时候将开通寻宝热线,把全南京市的市民都发动起来,积极提供文物信息和线索!”,杨新华向记者表示,“2007年南京市的文物工作重点将围绕第三次文物普查进行,希望全南京市的市民能够加以关注。”
“GPS”定位,把文物家底摸清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此次需要普查的文物类别变多了,首次将古村落、古商旅线路等大文物范畴引入普查之中。
在文物普查登记表上,记者发现了一项“GPS坐标”栏目,根据文物专家介绍,以往发现的文物都是采用人工记录具体地点、方位和具体数据,这样在技术上处于劣势。在本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员将配备高科技GPS定位仪现场测定文物的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做到指哪打哪,把文物的家底彻底摸清楚”,文物专家信心非常足。
破坏文物将进入“黑名单”
根据国家的计划,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历时5年,前3年调查,后两年整理资料,所有信息将被录入电脑建立国家文物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任何一处文物都有一个全国通用的代码,只要输入代码,该文物的三维图像、现状、历史等普查资料将一目了然。
在详尽的数据库资料中,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年安希望增添一项“黑名单”:文物破坏者。据透露,在此次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门特地准备了专门的消失文物登记表,这份表中要将文物消失的理由和主要责任人清楚地填出来。
“希望我们的文物工作者将那些出于利益或无知而破坏文物的人记录下来,将文物保护的功德碑和文物破坏的耻辱柱都立起来。”张年安表达了自己的期望。
■新闻纵深
前两次普查 找到重量级宝贝
第一次:发现了浡泥国王墓
1957 1958年文物普查,共调查发现384项比较重要的文物。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8处;发现明、清两代大型墓葬30余处,明浡泥国王墓是主要成果之一;还发现清朝统治阶级及工场主镇压作坊工人、车户的罢工碑,以及缎业公所、染业重建公所碑,江宁县正堂禁长干河航船碑,重修贡院记碑等许多较重要的碑碣,为研究南京地方历史提供了实物例证。
第二次:发现太平天国“木玺”、九十九间半
1982 1984年文物普查,群众找到的文物古迹线索共5961条,其中革命文物和革命史迹62条,历史遗迹152条,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 150条,历史建筑1077条,古桥梁涵闸139条,古井490条,石刻碑碣1037条,流散器物1457条,古园林名胜和古树名木1147条,其他 249条。经鉴别评定,列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单位500余处,还掌握和收藏了1000余件较为重要的流散文物,其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有:首次发现的太平天国“木玺”,光绪至宣统年间的“内务府家伙仓”档案,江宁杨柳村古建筑群,具有南京特色的河厅、河房和九十九间半古建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遗址,浦口区营盘山古文化遗址等。
(参考链接: http://www.cnarts.net/cweb/news/readnews.asp?id=100558&kind=%E6%BB%9A%E5%8A%A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