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宇航学会主办、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工作委员会承办的“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应用论坛”上,担任论坛轮值主席的戚发轫院士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航天技术应用发展最快的大市场,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正进入一个关键阶段。所谓关键,核心在于,在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发展过程中,中国能否并且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卫星导航应用国内市场,从应用国外产品转变为应用国内产品,把“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
可以看到,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较短时间”和“中国创造”。
政策支持让“较短时间”成为可能
无论是美国GPS的成功经验,还是欧洲将要实施的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政府的政策支持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有了政府的支持,卫星导航应用的产业化才成为可能,才最终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六位院士在《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中也提出,目前北斗卫星资源应用迟缓的局面,是难以通过个别部门的努力而改变的。
可喜的是,六位院士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防科工委2005年9月联合发出《关于加速推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有关工作的通知》,不但将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列为国家基础建设规划,还解决了资金投入的渠道问题。
在加速推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通知中,明确了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具体工作:开展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示范,支持终端设备产业化;建立支持民用用户长期稳定使用的机制;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会同信息产业部研究落实将北斗授时信号作为时频备用系统列入国家法定技术标准的相关工作,并逐步在电信、电力等行业推广使用;对导航卫星终端设备的关键元器件开发统筹安排,进一步促进终端设备国产化。
2005年12月21日~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京召开了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评选。参评项目一旦入选,便可得到国家资金的资助。这些项目的上马,将使北斗导航系统的宝贵资源早日找到“用武之地”。
自主知识产权铸就“中国创造”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无疑,自主创新也将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首台GPS接收机以来,已成为GPS应用大国,但这种应用模式整体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卫星导航系统和用户终端要依靠进口。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定位系统,是我国卫星导航事业摆脱受制于人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打破GPS独占我国卫星定位导航应用市场局面的根本手段。北斗导航系统集定位、短信息通信、精确授时三种功能为一身,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能使用户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还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在什么地方,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场所,如交通运输、调度指挥、搜索营救、地理信息实时查询等。
针对“技术先进、应用落后”的现状,并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北斗专用芯片和模块设计生产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样的自主创新,将直接降低北斗用户终端的成本。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在加紧建设应用示范系统,将通过典型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展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行业。
目前,发挥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优势,并通过开创性工作,使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又开辟了新的行业。主要有:北斗系统在农田墒情监测的应用;珠峰登顶测量和“神六”发射的测量应用;煤矿安全监控的应用;电力行业授时系统的应用;地质灾害监测的应用等。
应用范例反映出各行各业对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急切需求,同时,国内市场也为实现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闻背景: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世界上继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之后的第三个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然而从2003年12月系统建成到2005年1月,注册用户数量发展缓慢,北斗卫星资源闲置严重,全年有数亿元的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为此,2005年1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王礼恒、杨嘉墀、屠善澄、张履谦、戚发轫、童铠六位院士根据2004年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论坛上反映的情况,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并提出了实施典型示范工程、组织北斗用户机的元部件攻关等相关建议。本报也曾就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讨论。报道刊登后,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的孙金华等读者致信,针对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拓展提出了数条建议,表达了航天爱好者对民族工业崛起的希冀。
--
原文链接: 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72/n677078/n751578/60546.html
|